历史故事:刘禹锡游玄都观
王变法时,不仅一批宦官痛恨王,许多大臣也认为王地位低下,独断专行,对他不满。当即位时,大家都攻击王。原来,支持王变法的八位官员都被认为是王的亲信。宪宗下诏,将魏之义等八人降职,以司马(官名)的身份发配到边远地方。在历史上,他们与王、王弼并称为“司马”。
八司马中,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,分别是柳宗元和刘禹锡。刘渊擅长散文,刘禹锡擅长写诗,他们是很好的朋友。这一次,柳宗元被发配到永州(今湖南零陵),刘禹锡被发配到郎州(今湖南常德)。永州、朗州在南方,离长安很远,当时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。别人想不开已经够难了。好在他们都是很有教养的人。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是诚实的,失败时也没有那么沮丧。到了那里,除了做生意,还经常游山玩水,写诗。在他们的诗歌中,他们经常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,反映一些人的痛苦。比如柳宗元的《捕蛇者》就是在永州写成的。
两个人在那里住了十年。时间长了,朝廷里的一些大臣记住了他们,认为他们是人才,放在偏远地区太可惜,于是请来宪宗,把刘禹锡、柳宗元调回长安,准备让他们留在北京做官。
刘禹锡回到长安,看了看长安的局势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朝廷官员中,很多新提拔的人都是他过去不喜欢、相处不来的人,感觉很不舒服。北京有一座著名的道观,叫杜宣庙。里面有个道士,庙里种了一批桃树。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,关里桃花盛开,吸引了众多游客。一些老朋友邀请刘禹锡去杜宣寺赏桃花。刘禹锡觉得去那里玩玩也不错,就和朋友一起去了。
刘禹锡流亡十年,回到长安时,看到杜宣关里新栽的桃花,非常感动。他回来后写了一首诗:
“紫花来红尘,人见花回情不自禁。
杜宣关里有几千棵桃树,都是刘郎种的。”刘禹锡的诗很有名。这部新作一出,很快就在长安城传开了。有些大臣不愿意罢免刘禹锡。他们看了刘禹锡的诗,仔细想了想是什么意思。不知道该说哪一句,刘禹锡的诗表面上是写桃花,实际上是讽刺当时新晋的达官贵人。这突然引起了麻烦,唐宪宗对他非常不满。原本主张留在北京的人谈不拢。刘禹锡被派到亳州(今贵州省遵义市)做刺史工作。刺史比司马高,看似升官,但博州这个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。那时候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。
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,八十多岁了,需要伺候:如果跟刘禹锡去亳州,老人疼得受不了。
太让刘语熙难堪了!
此时柳宗元在长安待不下去了,朝廷改派他为柳州刺史。刘源得知刘禹锡的困境,决心帮助他的好朋友。他连夜写了一封信,要求把分配给他在柳州的官职与刘禹锡对调,派他去亳州。
柳宗元对待朋友真诚,感动了很多人。后来大臣裴度在唐宪宗面前为刘禹锡求情,宪宗终于答应改派刘禹锡为连州(今广东连县)刺史。后来刘禹锡被辗转了好几个地方。十四年后,裴度当上丞相,被调回长安。
刘语熙回京,又到了春末。他想起了杜宣寺的桃花,想重游一番。到了那里,才知道种桃的道士已经死了。关里的桃树无人问津,有的被砍了,有的死了,地上长满了野燕麦和向日葵,一片荒凉。他想起桃花盛开时的情景,一些过去攻击过他们的宦官和达官贵人在政治争斗中纷纷下台,他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。想到这里,他又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。诗中说:
本文由佚名发布,不代表好职记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!如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
上一篇:历史故事:海龙王”钱镠
下一篇:历史故事:颜真卿刚强不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