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故事:大槐树下大移民

元末,元朝连年对外用兵,对内压迫民族,导致黄淮流域饥荒频发,终于激起了红巾军长达十余年的起义。淮山、山东、河北、河南的人死了十个、七八个,以至于“百人留守,千里无鸡鸣”。元末战乱创伤未愈,明初“靖南之战”接踵而至。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等省受灾较大,部分无人居住。元末战争爆发,蒙古地主察汗铁木尔父子统治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。它相对稳定,年年丰收。与邻近省份相比,它的经济繁荣,人口富裕。大量外省难民流入山西,成为人口密集区。明朝以后,为了巩固新政权,发展经济,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,组织了长达50多年的八次大规模移民活动,涉及18省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。主要集中在河南、河北、安徽、山东等省份。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最大的官方移民。
相传在明代,洪洞城北两里的贾村西侧,有一座广济寺。这是一座宏伟的寺庙,有许多朝圣者。寺旁有一棵汉槐,四周绿树成荫,成亩成荫。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筑巢,十分壮观。到了明代,广济寺和大花树都有驻地局办理移民,大花树也成了移民的聚集地。
在当时,这样的移民运动当然应该属于非自愿移民。人们在哭,在尖叫,在咒骂,在为女人叫喊,在为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哭泣,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。军官和士兵还强迫人们登记和发放许可证。他们每登记一个,就让拆迁户脱鞋,用刀在每个脚趾上划一刀作为记号,防止他们逃跑。相传大槐移民后裔的小脚趾甲都是复杂的(两瓣)。“凡是从古槐移民过来的,都要脱下小脚趾检查脚趾甲形状。”如果有兴趣,不妨自己去查一下。
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,官兵们把他们绑在背后,然后用长绳捆起来,押送上路。人们一步一步回头,大人看着大槐树,告诉孩子:“这是我们的家乡,这是我们的家乡。”至今,移民的后代都说古槐是他们的故乡,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。由于移民的手臂被绑的时间长了,手臂逐渐麻木,很快就习惯了。后来大部分移民都喜欢背着手走路,他们的后代也沿袭了这个习惯。
押运途中,由于路途遥远,经常有人要向官兵报告:“先生,请自便。我要小便。”太多时候,这种口头请求往往会被简化。只要你说一句“先生,我解手了”,你就知道你要小便了。从此,“解手”成了撒尿的代名词。
当移民们到达一个新的居住地时,他们处于一片荒野之中,所以他们不得不用他们的艰苦的双手来建造房屋和开垦土地。无论做什么,他们都会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。为了表达对家乡的向往,他们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的大门口种上槐树,以示对家乡的怀念和怀念。一些移民以他们的出生地命名他们的村庄,如赵成营、洪通(洪通)营、周浦营、长子营等。在京郊,这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和洪通迁来的。
祭祖的小屋里贴着一张《古淮后裔姓氏一览表》。名单上有四百五十个姓氏,供奉着他们的牌位,大大超过了几百个姓氏。他们都是在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。收集整理后,公布在墙上,以便寻根。近年来大陆人争族谱,海外同胞寻根祭祖,纷纷打听与国槐的血缘关系。
六百多年过去了。汉代的古槐树已经不复存在,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。而旁边同根的第三代槐树,枝叶繁茂,生机勃勃。胡爱香的后裔遍布中国20多个省、400多个县,有的还远至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。
回想先辈们扶老携幼,背井离乡的时候流了多少眼泪,愿大槐树和海内外同胞永远扎根,心连心。
本文由佚名发布,不代表好职记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!如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
上一篇:历史故事:历史上羞花的美女是谁
下一篇:历史故事:马拉松赛跑是怎么来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