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故事:郭守敬修订历法

元世祖·忽必烈即位前,重视吸收汉族学者,帮助筹划国家大事。他重用了一个汉族谋士,刘·。忽必烈称帝,国号袁,都是刘的主意。后来,刘向忽必烈推荐了一些朋友和学生,还担任了元初的重要官员。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就是其中之一。
郭守敬是邢州(今河北邢台)人。他的祖父郭蓉学识渊博,不仅通晓经典,还研究数学、天文、水利等。郭守敬十几岁时,在祖父的影响下,对科学产生了兴趣。当时,刘和他的朋友正在兴州西南的紫金山讲学,把他的孙子送到刘学习。郭守敬在那里结交了很多热爱科学的朋友,见识增长得更快。
忽必烈统一北方后,为了发展农业生产,决定整顿水利,寻求这方面的人才。张文倩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,忽必烈很快在开平(今内蒙古正蓝旗东)召见了郭守敬。我对北方郭守敬的水利情况非常熟悉,所以提出了当时整顿水利的六项措施。忽必烈很满意。听了一个,他赞许地点了点头。最后,他非常感慨地说:“让这样的人做事,他们就不会摆空架子吃闲饭了。”面试结束后,郭守敬被派去担任提举各种河渠、处理河道水利的职务。
两年后,郭守敬被派往西夏地区整治水利。那里连年战乱,河道淤塞,土地荒芜,生产遭到严重破坏。郭守敬到了西夏,经过详细调查,动员民工疏浚了一批现有的河道和堤坝,还开挖了一些新的河道。一年之内,这个地区90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顺利灌溉,粮食和粮食获得了丰收,人民生活也有了改善。
为了加强从大部分城市到江南的交通,忽必烈派郭守敬考察水路交通。在郭守敬勘察设计后,不仅修复了原有的运河,还从大都到通州挖了一条新的通惠河。就这样,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畅通无阻。
元世祖灭南宋后,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。农业生产应该使用历法。蒙古过去一直用的是金朝颁布的历法,误差很大,连农业上常用的节气也不准确。元朝征服江南后,南方使用另一种历法。南北之间不同的历法更有可能导致混乱。元世祖决定做一个新日历。他下令建立了一个编制历法的机构,叫做太史馆(后来称为太史馆)。郭守敬的同学王迅,主管太史局。由于郭守敬精通天文历法,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,与王弼一起主持历法变更工作。
在历法修订之初,郭守敬就提出:研究历法,首先要重视观测,观测必须依靠仪器。原来有一个从开封运来的大型浑天仪,用来观测天象。它已经过时,无法获得可靠的数据。郭守敬设计了一套新仪器。他发现原来的浑仪结构复杂,使用不方便,就创造了一种结构简单,刻度精确的简易仪器。他的仪器比旧的精密和精确得多。有了好的仪器,就需要精确的实地观察。公元1279年,郭守敬向元世祖报告时,提出在太史院新建四天台,同时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天文测量。这个大胆的计划立即得到了元世祖的批准。
通过王建和郭守敬的研究,在全国设置了27个测点。最北的测点是铁勒(在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),最南的测点在南海(在今西沙群岛)。14名监狱官员被挑选到不同的地方进行观察。郭守敬还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观测点观察。所有获得的数据由当地观测点汇总到太史台。根据大量的资料,郭守敬用了两年的时间编制了一部新的历法,叫做《时历》。这部新日历比旧日历准确得多。它计算出一年有365.2425天,距离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只有26秒。这个历法和现在使用的公历(即公历)是一样的。但是,郭守敬的时间历法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早了302年。
本文由佚名发布,不代表好职记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!如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
上一篇:历史故事:欧洲来客马可·波罗
下一篇:历史故事:正气歌